查看原文
其他

老五届 | 何晓星:哈军工毕业后,我当了11年农民

何晓星 新三届 2021-12-18


作者简历

何晓星哈军工入学照

何晓星,1965年从上海考入哈军工,1970年毕业后,自我分配到农村做过11年农民、后当过工人,做过经济管理工作,1990年起从事经济研究工作。退休后现居上海。


原题
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作者:何晓星



1966年初下连当兵锻炼时全班合影,一排正中作者,二排右二彭云

拜读了班里同学们的回忆录,感慨万分。大家都有精彩、成功的人生经历,都是奋勇拼搏、艰苦奋斗的过程。

对比下来自觉惭愧。我的情况比较特殊,人生中充满了挫折,历经失败和弯路,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但同学们一再好意约稿,我想,这也许是重新认识自己人生的一个机会。由于人生这个题目太大,我想就讲一件自己下乡不久亲身经历的一件突发事情,也算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吧。

由于某种原因,也包括受潮流的影响,与其他同学不同,毕业后,我自己决定到东北农村当一个普通农民。

从南方的大上海到北方的小乡村,从一个大学生到普通农民,干的是每天筋疲力竭的体力活;吃的苞米面、土豆、大碴子,在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如何与老乡相处,漫漫长夜是怎么熬过来的?个中的酸甜苦辣不必多说。

网图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到了1971年4月下旬,春播大忙开始了,200多口人的生产队有130多人下了地。春播最紧迫也最热闹是种玉米,在耕耙整理好的长垄上,一条龙的流水线在缓缓移动,由男壮劳力刨坑、浇水,妇女、放农忙假的学生和老人施肥、点籽和盖土。

那年,因为春旱严重、墒情不好,浇水成了瓶颈,生产队平日的4辆马车全都用来拉水。这样一个萝卜一个坑,环节里缺一个人都不行,少一匹马就更玩不转了。

1971年,作者(右2)在黑龙江省肇东农村田头和农民讨论谷子增产问题

从天不亮的早晨4、5点钟下地,到黑咕隆咚的晚7、8点钟回家,两顿饭都在地里吃,真是小孩当大人使,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牲口使。

那么牲口啥样呢?终于连牲口也扛不住了,一匹拉水车的主力,原来硕壮的雪青马上午突然病倒了,饲养员老陈头就将它送去公社兽医站。这下子原本紧张的供水就缺了一块,百多号男女老少就开始窝起工来,剩下的几匹瘦马摇摇晃晃的也不知道能扛几天。

网图

到傍晚老陈头回来了,给队长汇报完,队长把正在浇水的我叫去。他背对着风盘腿坐下,由于有风,好不容易把刚卷的纸烟点着。这是个足智多谋到有点狡黠的中年汉子,虽然有点口吃,但很明确地对我说:“公社兽医站说,啥法子都使尽了,雪青马还不行,说是现在只有到哈尔滨买一种血清才能有救。现在长途车和船都没了,只有一个法子,就是骑两个多小时自行车到五站(乡),再骑1个小时到对青山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去哈市。你在那疙瘩上过学,城里人会骑车,就得你去。”一点也没有商量的意思。

作者(右)在农民家


这时,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我去!”

“但千万要快!兽医站说发病48小时以内打上才有救,要是后天天亮前打不上就没救了!”队长像指挥员般的命令道。

“啊?”此时我已没有退路,这时也来不及多想,马上抓起一个苞米面大饼子,骑上全队唯一(除了牛马以外)的交通工具——老李家的自行车,急匆匆上路了。

网图

说是路,当年东北农村的道路简直就是一团稀泥,除了冬天几个月,道路冻得像块钢板似的,而一到夏天雨季,条条“道路”都稀烂的成了“大酱缸”;那么到了春天道路更是“翻浆(就是冻土化软了)”,一迈步就是一踩一个坑,风吹日晒的好容易硬了点,留下了坑坑洼洼的大小陷阱。没骑几步车就得车骑我了,我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从我身边滑过去了,天黑了,更要命的是,风越来越大了,西伯利亚的寒风打着哨子裹挟着内蒙古的黄沙,就是现在的沙尘暴,铺天盖地狂扫大地,刮得天昏地暗。

本来这一带农村的供电就不普及,这时部分有电的农村也因为刮大风而停掉了。不但见不到月亮星星,就连黄豆粒大的煤油灯火也看不见,真正是伸手不见五指啊。

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感觉走得太慢了,有一段路好像还行,就骑上试试,不幸没几步就“咣当”一声摔倒,连人带车摔到沟里。顾不得身上疼痛,连忙爬过去找车子,好容易摸到车把子,车轮却是瓢的!完了!本来骑车是为了快点,现在反而还要费劲巴力地推车走,这下子完不成任务了!


来不及多想,走一步是一步吧。踉踉跄跄地推车走了一段,往脸上一摸,坏了!眼镜丢了,这下成了瞎子可怎么走(我可是近视300度)?可怜我又跌跌撞撞地摸回来,好不容易找到刚才摔跤的地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摸到了眼镜。我急出了一身汗,坐在地上喘口气,并从内衣口袋里掏出手表(荒郊野外的怕露富有危险所以藏起来了)。啊,看着荧光表针已经9点多了,出发已经3个多小时,这时本该到对青山了,但好像还在原地打转转。但不走又能怎么样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过一分少一分,总不能干坐着吧,走一步总是朝哈尔滨靠近一步吧。那么往哪儿走呢?黑灯瞎火的,风沙刮的没个人影,能问谁啊?

硬着头皮顺着道边推车边走,总算碰到了一个屯子,黑幽幽的一片房屋死一般的寂静。当我往前一靠,“大爷!大娘!我打听个道......”,立马狗就疯狂地吠叫起来,霎时间引得全屯的狗都吠声大作,大大压过我的问路声,却不见一个主人回我的话。忽然看到一扇窗户里亮着一盏煤油灯,我惊喜地走近那扇窗户,“大爷......”我刚开口那盏灯呼啦就灭了,只剩下一片漆黑。我马上就苦苦哀求道:“我不是坏人,我是好人哪!我要到五站迷了路,请指个道吧!”问了几家都是白费劲,我明白了,兴许他们的一家老小都缩在炕上怕的发抖呢,深更半夜的不会是哪个胡子打劫来了吧,而且我的南方口音更令人生疑。

网图

问路没指望,该往哪儿走呢?天无绝人之路,我突然想起,东北农村的土坯房都是坐北朝南的,为了取暖和采光,门和窗户都是一律朝南。有了“南”,“东”自然就知道了。五站和哈尔滨都在东面,我只要向东、向东,一直向东走就行了!

我的信心又恢复了一半。这样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屯子,就来到一个大屯子。黑压压的一片土坯房中,好像有几所砖房,窗中摇晃着微弱的烛光。原来是合居公社(我去五站必经的一站),好说歹说终于敲开了门,两位值班干部盘坐在炕上裹着棉被接待了我。看了买药的介绍信,听清了我的来由,干部动了恻隐之心,问我有什么事要帮的?我说只要把我的坏自行车存放在合居公社,他们答应了这个请求。好啦,心中这一块大石头落地,我可以轻装上阵了!我又充满了信心向东走去。

网图

走啊,走啊,走到何时是个头?终于来到一个像是集镇的地方,依然是黑沉沉的阴森可怕。小小的街道好像是用砂石铺的路,街两边似乎还有几家铺子。凑到跟前看了半天,隐隐约约似乎是“五站供销社”的牌子。我心头一阵欢喜,可到了五站!掏出表一看,快到后半夜3点了,我又发愁了,不知哪条路是去对青山的?这深更半夜的问谁呢?

我沿着砂石小街转了两个磨磨,发现砂石路往左有一个岔道,那应当是向北的,就应当是去对青山的。没时间多想,就看运气了,我就踏上了向北的路程。

 路是好走些了,不像先前的农村小路七拐八拐、坑坑洼洼,叫人提心吊胆的;现在笔直的大道,两边齐刷刷的白杨树防护林,太单调无味,这时我是又冻又饿,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我只穿着下地干活时的衣服,单衣里面只有一件秋衣和毛背心。越走越没劲了,心头的失望越来越多,对青山,对青山,你怎么还没到啊?心中不知呼唤了多少回,忽然听见“呜、呜—”的几声火车汽笛声,顿时信心大增、加快脚步,盼星星、盼月亮,有火车就是望眼欲穿的对青山呀!

网图

 到了对青山车站,天边已泛起鱼肚色。小小的车站有电灯有座椅,简直到了另一个世界。就着厕所里的自来水,我吃了半块大饼子。6点多钟,我坐上了去哈尔滨的火车。车厢里满满登登的,旅客都昏昏沉沉,趴着桌子还没睡醒。我只得缩在厕所边上的一个旮旯里,席地而坐到了哈尔滨。

 久违了,哈尔滨!这时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去感叹,因为正值上班高峰,怎么能挤上公交车去畜牧局呢?公交车站挤满了难民式的人群,每部车来人们都像逃难一样蜂拥夺门,人困马乏的我哪是他们的对手。几部车我败下阵来,愤怒的火焰冲天而起,讲理的怕不讲理的,不讲理的怕不要命的!我发疯似地左推右打,终于扒上了一辆车,我的四肢勉强塞进了车厢,可是头和身体却被夹在门外!车启动了,售票员大声骂道:“找死啊!赶快下去!压死不偿命!”我哪里肯松手!就像落水的人,哪肯放手一根稻草?我几乎要哭出声来:“我是知青,来买药抢救马的.....”

 不知售票员听明白了没有,但听到“知青”二字,她立马就缓和了许多,因为当年城市里千家万户都有知青,说不定她自己家就有一个。她让大家尽量再挤一下,总算让我塞到了门里。

  千辛万苦地拼了几部车,终于到了畜牧局,打了一会交道,他们在我的(兽医站开的)介绍信上大笔一挥,批了几个字,大章一盖,说:我们这里没有,拿这个批条到东北农学院某某研究所去买。这是事先没有料到的,这样在哈尔滨又要耽搁半天。没时间埋怨和耽搁,我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东北农学院,谢天谢地总算买到了两支血清,我小心翼翼地将这两支宝贝藏在内衣口袋里。又是下班高峰,等我到火车站时天又快黑了。

 这时开往西部、北部的火车几乎都成了知青专列,比来时更加拥挤不堪。因为北部的春播比我们晚一点,因此车厢里挤满了北返黑河、大兴安岭、呼盟和嫩江的知青。他们的大包小包压弯了行李架,连走道和座椅下都躺满了人。我只得在车厢之间的连接过道里蹲着,不幸的是,这里也爆满了,而且烟雾腾腾的,呛的我透不过气来。

网图

 咽下还剩的半个大饼子,慢慢缓过神来,我不得不考虑下了火车怎么办的问题。夜里如果我到了肇东县城下车,只能住一晚上,然后坐明天上午的长途车,中午才能到公社兽医站,那就肯定太晚了。其他还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路、什么车?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为了在明天天亮之前送到血清,只剩一个笨办法,就是原路返回!

 我出来时走了多少路?自己也稀里糊涂的。队长说过,从家里到五站再到对青山,总共要骑3个多小时的车,而骑车速度大概是走路的3倍,那这就相当于步行9小时,正常步行每小时10里路,这么说是90多里,可是我走了整整12个小时!从昨天下午5点到今天早上5点多,一定是跑了许多许多的弯路冤枉路,肯定走了100多里路哪!那么原路返回又要加上个100多里路,而这全部必须得两个夜晚跑到(白天又在哈尔滨跑药)!

 天哪!当这个念头闪现到脑海时,把自己也吓了一大跳。简直不可思议!就像一个跌跌撞撞刚刚跑完了马拉松的人,已经完全精疲力竭,你叫他马上返回再跑一遍马拉松,这不是疯了吗?远超过了人体的极限嘛!还没想好,但对青山就已经到了,此时我已别无选择,为了在明天天亮前把药送到,只有这一条路了!脑子还在思想斗争,身体却凭着本能,不由自主地下了车。

网图

 风比昨晚小了一点,但风沙还在继续刮着,天仍然黑得像被大铁锅扣着一样,除了对青山到五站这一段砂石路还好找以外,以后的路还是不认得,还是同从来没走过的完全一样,因为昨晚根本没看清楚路!看不清路也得走,还是那个老办法,房屋向南,路朝西;还是坑坑洼洼、曲曲弯弯的。

 这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困太累了,两夜一天没合眼了,困意太重,像一只小虫一样慢慢爬上了我的神经,掩住了冷和饿,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每次撞到树我才惊醒。惊醒之后就加快脚步赶路,要把失去的时间再补回来。可是走着走着控制不住又睡着了,就这样碰了再醒,醒了再走,走了再睡,睡了再碰,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现在是到了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离天亮还有多久?永远这样走啊走,怎么还没有到啊?啥时才是个头啊?能不能来得及啊?现在我就是飞也飞不过去啊。

 正当我陷入绝望之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隐约听似“哗哗”的水声?原来我的脚突然踩到一条灌溉渠的大堤,这是我昨晚去时没有发现的。那么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距离公社还有多远?在渠水“哗哗”的流声中,我打开了思绪,蓦然想起老农说过,公社那里有个灌溉站,从松花江抽水灌溉几个公社,那么,顺着灌溉渠一直走,一准能达到公社,也就是能到达公社兽医站!

 那么,还有多远才能到呢?不远处发现一块界石,我趴在地上,贴着看了半天,模模糊糊发现了注有“5000米”的一个标记,也就是还有5公里(10里)路能到兽医站。这使我刚刚稍微鼓起来的一点儿劲全部泄光了,还有10里路!这时我是怎样疲惫至极啊!两腿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每迈一步都要喘一口粗气。这种情况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就是在当兵长途拉练时也没有这样。想起来了,只有那年同孟庆泉、刘英同一起去西藏时,在哲多山4000多米高的兵站住过一晚,早上起来拎一桶水给汽车加水,由于高山反应和空气稀薄,50米的距离居然走了差不多20分钟!而现在却有5000米长这样的路要走!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我四脚朝天,仰面躺在灌溉渠的大堤上,真想一直躺着,永远不要起来了。可是,我掏出表一看,已是后半夜两点多钟了,这就是说,还有两、三个钟头天就要亮了,那时再送到药就晚了,马死了后果必定会影响春播进程,而且这两天的奔波也就都前功尽弃了!“最后的胜利,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这样的语录自然地浮上心头,我终于爬起来,一步一步挪动着铅灌似的双腿。“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警句,默念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这样的语录也提不起劲儿来了。当我又要坐下时,几句神圣的歌曲鬼使神差地但又有点习惯性地(因为革命电影看的太多了)仿佛在耳边响起:“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这首歌往往表示了志士仁人赴死时的悲壮气概,我被这悲壮所感动、激励和支撑,终于挣扎着一步一挪地挪到了最后的目的地。

到了兽医站已是大约凌晨4点,看着兽医把血清给雪青马打上,我就一头栽到炕上睡过去了。第二天一早,我又下地干起了浇水的活,又看见水车前面套着的雪青马。队长走到跟前,亲手卷了颗纸烟递给我,算是对我的犒赏。“小何还不赖,光脚板走了200多里路哩”。

有如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大大小小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我在农村的11年,在工厂的9年,做研究工作的几十年,都遇到了许许多多。我在梦想、失望、困难、迷茫、奋斗和收获中度过一生,但不管怎样,唯一值得自己欣慰的是,我没有一刻放弃,没有一刻懈怠,没有一刻吝惜自己的力气。这一辈子我尽力了!

作者近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老五届之窗

刘小沁:哈军工往事,

那些“离经叛道”的镜头

卢作孚孙女卢晓蓉:
我与江姐之子彭云同窗六载

章华荣:为共和国这一代大学生立传
陈剑:国之骄子老五届
吴定斌:部队农场再教育,
被连长训斥“鸟兵烂屎兵”
张华磊:无线电系毕业到工厂当电工
张铁壁:北大"回炉班"与653分校
刘金霞:致我亲爱的老五届同胞
张宝林:6377部队学生营集体追忆
韦兰忠:大学毕业先去农场插田
李秉铎:川大学生赴京大串连纪事
唐延秋:我成了拿"高薪"的赤脚医生
敖艾莉:一个女生的徒步“大串联”
韩兆琪:大学文工团的载歌载舞
周永威:军垦农场再教育纪实
刘金霞:北大荒军垦农场生子记
白庆泰:把大学生分配去收破烂
白庆泰:军垦农场"再教育"的大学生
卢达甫:大学毕业分配决定终身命运
李秉铎:说起大学分配人人一肚子苦水
敖艾莉:1967年“五·一九”惊魂
黄肇炎:三线国防厂伙食没油水
李维治:我在大学的冤案
朱顺泉:阔别37载,调回上海老家
苏兆瑞:难忘当年大学录取通知书 
苏兆瑞:文革中大学男生女生那些事儿
苏兆瑞:"老五届"大学生的毕业分配
苏兆瑞:我的海陆联运北上求学之路
苏兆瑞:文革中的"复课闹革命"
苏兆瑞:难忘1967年冬夜大出血
敖艾莉:革命时代的女大学生剪影
李秉铎:县中学往事
 李秉铎: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日子里
李秉铎:说说印江打米厂的那些事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邵学新:武汉"八 一"渡江惨案
郑克中:北大“文革”二三事
陆伟国:四位同班同学的文革遭遇
陆伟国 :我见证的人大血腥武斗
李豫生: 我与 "人民大学七同学一封信"
许景禹:我要回母校向老师当面道歉
红卫兵"五大领袖"老五王大宾去世
任正非:华为成功与我不自私有关系
温家宝的燃情岁月
蔡绍佩:我参与研发的新药终于上市
蔡绍佩:品味初到新大陆的甜酸苦辣
李世华:我的大学,饿的滋味
刘金霞:关质琦,我永远怀念的同桌
高晋占:为一副护膝深山夜行五十里
高晋占:没爹没娘偏逢大饥荒岁月
高晋占:高考前百年一遇的山洪暴发
高晋占:寒假时回家过年的辛酸记忆
陆伟国:我的初恋
王学泰:文革监狱里认识的干部子弟
陈楚三:关于红卫兵的一桩历史公案
北影大院 :荒唐而残酷的文革日子里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历史
陶铸之女陶斯亮:百折不回的无悔人生
周永威:我见证了武汉七二〇事件
周永威:悬崖边边上的师生之恋
周永威: 我的"武斗",毛骨悚然的游戏
周永威:运动伊始我呛了一口水
周永威:我进了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周永威:1973年往事

张华磊:闯荡新大陆的“大龄青年”
吴珂:恋爱双方赠言,
女生叮嘱不许犯生活错误
卢达甫:困顿中遇见的笑容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